紧抓时代机遇还水于西辽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西辽河生态水量调度和综合治理”的要求和“实现还水于河”的目标,这是西辽河走出多年持续断流阴霾、重现光明的时代机遇,有水才是河,一代人的梦想必将变为现实。
西辽河流域面积13.52万平方公里,涉及河北、辽宁、吉林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通辽两市地界,支流众多,干流河长829公里,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0.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9.59亿立方米。西辽河是古河流,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摇篮,一直是当地生态之基、发展之要。但自1998年以来持续断流20多年,生态、经济、社会影响不小,人们盼望尽快恢复河流自然本性。
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节约用水、调度补水,积极推动西辽河复苏过流,2024年干流水头首次到达通辽城区,2025年春季实现全线过流,持续断流27年之久的历史终于有所反转。河流赋存、输送最新鲜的水,人和河流的关系极为密切。通水之时,沿河群众扶老携幼赶来看水,年长的回忆起年少时常在河边玩耍游泳的情景,说那时河里总是有水,夏天水还很大,年轻的述说着从小到大没有见过河水的遗憾,如今终于看到了很亲切,感觉家乡环境变美了许多。人们对母亲河的一次阶段性通水,无不喜形于色。
西辽河作为古文明诞生地,说明其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宜居性,应是水草丰美之地,在当代又是如何断流了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本身的脆弱性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重要的驱动力,西辽河的保护治理必须从这方面着手,把与河流断流有关的人为影响降至最小。因为从降水量上看,这些年并无明显减少,通辽市2023年平均年降水量408.1毫米,较常年同期还多27.2毫米。赤峰、通辽两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科尔沁沙地生态向好等,都离不开稳定的降水量的支撑。
内蒙古以草原畜牧业著称,同时也是粮食主产区,2023年以总产820亿斤排全国产粮大省第六位。通辽市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产粮189亿斤,加上赤峰市的130亿斤,两市合计319亿斤,占内蒙古全区粮食产量的38.9%,且主打作物是需水量较大的玉米。据松辽水资源公报,西辽河流域2023年总用水量61.81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98.71%,其中农田灌溉用水51.02亿立方米,占82.54%,称得上吃干榨尽,河流怎可不断流。以致有关部门2020年印发的西辽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中,只有河道外地表水的分配,而完全没有提及河道径流量,表明断流相当彻底。
另外,不能低估赤峰、通辽两地众多水库的拦蓄效应,对西辽河长期断流的贡献。通辽市有各型水库121座,赤峰市84座,两市合计200多座,绝大部分在西辽河流域,虽然总设计库容不详,但从老哈河上游红山水库25.6亿立方米的库容,可窥见一众水库的蓄储水能力。流域地表产水不够各个水库层层拦截瓜分,导致有水流动不起来,水库还将水摊薄晾晒加大无效蒸发,减少了可用水。即是如此,许多水库也已蓄不到水而干涸,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通辽市莫力庙水库干涸21年,今年“引绰济辽工程”试通水才有了水。
西辽河从辉煌的古文明发源地,到当代伴随着经济社会巨大发展断流数十年,其间变化犹如沧海桑田,表明人虽然总体上还难以违拗自然,但在局部完全可以控制自然流程、改变自然原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于自然越是强大的时候,越是要小心谨慎,一如生态文明理念所倡导的。我们常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必须有自然的一面,建设人民的幸福河流,得首先保护河流本身是幸福的,人类的幸福生活和自然万物的幸福美好具有高度一致性,岂可把自然河流一再断流,尚且西辽河还蕴含着永恒的价值。
是河流拥有人类,我们一代人只是历史的过客,有责任也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西辽河断流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强化用水管理,有效解决黄河下游跨省跨年断流,黑河断流尾闾居延海干涸、额济纳绿洲衰败等严重的河流生态问题,以及近年为保护赤水河拆除321座小水电站等做法、经验,为复苏西辽河提供了重要参考。更有《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的战略指引和山水工程、河湖生态流量管理、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行动、四水四定等多方面工作机制,内蒙古完成引绰济辽工程也创造了新的条件。万事俱备,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下定决心,西辽河必能以欢快流水奏响又一曲生态文明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