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围头湾可直接建立自然保护区
福建泉州围头湾港口建设中有水下炸礁作业,因所涉水域分布有珍稀濒危海洋物种中华白海豚,又不是任何形式的自然保护地,引发了该如何保护此地中华白海豚的讨论。其中,有保护组织希望围头湾中华白海豚分布区尽快取得法定保护地位,以实现更有效的保护,对此又有学者引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相关规定,认为条件严格,程序繁琐,很难解决眼前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强化保护,据有关报道,最后落脚在强化项目施工过程及建成的环境监管,督促建设单位按相关要求落实环保措施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上。
项目环境监管体现“发展中保护”的要求,贯穿在国家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不管是不是自然保护地,都要严格管控减免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泉州围头湾港口建设项目也不能例外。但是,港口多产业聚集,是非常活跃的经济区域,不光是炸礁建设新的泊位,还有配套的航道建设、船舶运营及其它涉海活动,都会影响到中华白海豚。同时,保护中华白海豚不是只保护这一个物种及其现有个体,而是多样化生境和食物链支撑体系以及种群繁育潜力的系统性保护,也就是分布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单靠项目环境监管是不够的。
鉴此,还是应该在此地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这有利于为围头湾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提供强大支撑,也完全符合该物种长期面临的紧迫保护形势的需要。中华白海豚分布在屈指可数的人杰地灵、经济发达的海湾、河口地带,这赢得了人们的厚爱,称其为“妈祖鱼”、吉祥物,却也承受着强度不断递进的开发建设、生产运行带来的生存压力,保护极其不易。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形式,一个需要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地方,是不是自然保护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围头湾是自然保护区,港口的扩展、项目的准入及其环评,就会依法向保护倾斜,对航运、捕捞等也会有保护要求。当然,这不是一味的限制发展,而是通过爱心和智慧把可能的威胁最小化,促进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生。
至于如何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笔者认为引入和适用自然保护区调整相关规定,太过迂回曲折,更无必要,不如实事求是直接建立自然保护区。提出调整者应是指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把泉州围头湾中华白海豚分布区纳入保护范围,这两地水域相连,但在地理上还是有些距离。特别是据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资料,该自然保护区面积只有7588公顷,其中中华白海豚保护范围局限于厦门岛东西两侧,其它为文昌鱼和白鹭保护范围,显然想通过该保护区的调整带动围头湾的保护,不仅够不着,也难能带的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包括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等,因为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保护性最强,这些调整工作也主要涉及自然保护区。但这并不是说自然保护区发展到头了,适应新情况只能调整既有自然保护区,而不能依据保护需要因地制宜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否则,该指导意见提出的“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应该保护的地方都保护起来,做到应保尽保”的要求,就难以完全落实。
福建背山面海,温暖湿润,海陆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保护的高地。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建立的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在是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厦门市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率先出台相关保护规定等。但是,管控减免人类活动威胁的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以中华白海豚为例,不仅有厦门自然保护区的更有效管理、泉州围头湾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农业部发布的《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中,宁德三都澳、漳州东山湾都是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区,都需要上马适应性措施加强保护。就全国看,该行动计划几近到期,但相关自然保护区及其面积并无任何增加,“90%以上的中华白海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的目标亟需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