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
从垃圾围城到“垃圾荒”——垃圾分类干湿分开起到关键作用
陶思明专业号 | 2025-7-26

曾几何时,许多地方垃圾围城围村及异地偷倒,侵占耕地湿地河湾湖汊,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公共卫生,各种垃圾生态炸弹隐患突出,如今垃圾焚烧发电厂却悄然出现“垃圾荒”,没有足够的垃圾来源,开始挖掘利用过去作填埋处理的垃圾,筹谋多元化经营转型等。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消纳生活垃圾而建,却面临垃圾短缺,折射建设无废城市和美丽乡村、禁止进口洋垃圾、防止和减少餐饮浪费、完善垃圾清运和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是坚持节约优先、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令人欣喜。其中,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干湿垃圾分开,起到关键作用。

生活垃圾有干湿之分。湿垃圾主要是易腐烂有机质厨余垃圾,如分拣蔬菜、处理肉品中弃掉不用的,蛋壳骨头鱼鳞和剩菜剩饭、霉变食物,果皮果核和烂掉的水果,以及锅碗瓢盆清洗中的滤出物等。过去没有垃圾分类时,这些湿垃圾通常和生活用品包装物、饮料瓶罐及家庭各种废弃物等干垃圾混装一起,湿垃圾所含污水和油脂成为干垃圾的污染源,使垃圾整体变得很脏,垃圾桶站及周边通常蚊蝇扎堆、异味冲天。干湿垃圾混在一起又脏又臭,影响着人们对垃圾的看法,也导致分拣不易,大多只能作无害化处理,清运费时费力,堆存、填埋占地,还引发环境事件,幸福生活的副产物小小垃圾,便时不时成为社会大问题。

近10年来,随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日趋完善,我国生活垃圾从“末端治理”走向“全流程管控”,从“无害化处置”向“资源化利用”转型,制度化、普遍化、常态化垃圾分类应运而生,《北京日报》1957年就提出的“垃圾分类”概念,60多年后终于在京华大地和全国各地得以火热实践,这不啻是一次社会生活的伟大变革。我国全面推行“四分法”分类标准,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中厨余垃圾是湿垃圾,其它几类都是干垃圾,垃圾桶站有不同的标识引导人们分类投放。

居民家庭和社会餐饮企业等,处在生活垃圾分类最前端,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从实践看,干湿垃圾分开是人们最易理解、普遍接受、落实最好的,在垃圾充分资源化分拣利用上起到基础性作用。以居民小区为例,分类垃圾于桶站各投其桶,厨余湿垃圾被限缩在厨余垃圾桶,保持了其它干垃圾本身的相对清洁,非常有利于分拣操作,一改干湿混合时想拣有用垃圾却无法下手的窘境,垃圾是资源“富矿”的本色真正得以彰显。桶站干垃圾,有的物业即时拣走价值高的,一些老人为增加收入你来我往细致分拣,接着是垃圾清运人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分拣,最后剩下的才用于焚烧发电。干湿分开后,厨余湿垃圾的量其实并不大,有研究认为占总量的三成左右,实际占比可能更低,有堆肥的,有生产生物燃料的,处理不了的用于发电。干湿垃圾既已如此,垃圾焚烧发电出现“垃圾荒”也就不足为奇了。

干湿垃圾分开后,除有效提升干垃圾回收利用强度外,还显著改善了桶站卫生状况和垃圾投放、清运环境,桶站不再是脏乱差和污浊之地,大大方便了工作。如桶站一般摆放四五个垃圾桶,其中厨余垃圾桶只有一个,脏也就脏一个桶,其它投放干垃圾的桶基本是干净的,不像过去干湿垃圾不分混装混投,以致桶站每个垃圾桶都油腻腻、脏兮兮、臭烘烘的。管理单位还为桶站铺设地垫,上方安装挡雨板,防止雨淋水淹,有的安装面板,同时明确打扫桶站卫生、擦拭垃圾桶的责任人和要求。以前,投放厨余垃圾要求垃圾和垃圾袋两分离,现在一些地方改造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具备处理带袋厨余垃圾能力后,为投放不脏手、减少异味扰民,已不再要求破袋投放,使投放更加简便、卫生了。这围绕垃圾桶站方方面面的优化、提升、便民工作,无不在鼓励人们做好垃圾分类,亲历亲为美丽家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从“垃圾围城”到发电厂出现“垃圾荒”,其原因,一是分类促进分拣回收减少了用于焚烧发电的垃圾,二是垃圾焚烧厂县区全覆盖后可能产能过剩,这二者之间也有关联,不做垃圾分类弱化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的垃圾就会变多。但我们常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从资源环境价值量上看,垃圾焚烧发电仅胜于垃圾填埋,是低端资源利用,长远目标应该是用于焚烧发电的垃圾越来越少,因而现在发电厂出现“垃圾荒”并非坏事。我们要顺势而为,把“垃圾荒”当作天大好事把握,坚定不移做好来之不易的垃圾分类和高端资源化利用工作。同时,大力支持发电厂利用已填埋垃圾补充垃圾不足,大地多一份清洁就多一份美丽。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