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
生态修复不能泛化到未受干扰退化的自然区域
陶思明专业号 | 2025-4-7

生态修复的目的,在于加快解决过往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恢复生态系统平衡,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作之一。近年来,全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6.7万平方公里,其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华北永定河连续4年实现河水全线贯通等,成效是显著的。

但一些地方也同时存在着泛化修复对象的问题,即对未受人类活动干扰退化的纯自然区域,也进行所谓的生态修复,实际上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有违生态修复本意,对护佑厚植自然生态系统资本、建设美丽中国来说,不惟无益亦有害,值得高度注意。

如从有关媒体以“江西丰城:岸线修复 绿草生“金”“为题,对该地近年来积极致力于江河岸线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所作的报道看,其实质是充分利用江河滩涂沙地资源,大力发展草皮种植业。这不但占用河流生态空间搞生产,还因为不断起收草皮,层层剥离带走沙土,改变岸滩自然平衡,毁坏生物生境,可能的结果是岸线更加不稳定,局域生物生息繁衍受影响,人为“修复”出原本没有的岸线修复需求来,而绝非什么“有效达到了固沙护堤的目的”成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产业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有的只是以损害江河生态利益为代价单向获取经济利益罢了。

江河滩涂沙地在江河水文情势变化中自然形成,代表着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进化和蓬勃生机,如洪水位时有足够的行洪空间,有条件为两岸补充更多地下水资源,常水位时滩涂沙地出露,微地貌、生境更加复杂多样,水生、湿生、陆生各类生物都能找到适合的生境等,不同水位随降雨量和季节变化交替出现,也是滩涂沙地水淹或晒滩的交替出现,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焉何就退化了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呢。要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就必须保护河流滩涂沙地,它们是同一个体系。许多河流洪水多发,或两岸地下水得不到充分补充,都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河漫滩地、束窄河道、封堵河汊等引发的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密切相关。同时,河流漫滩地的人为强烈干扰乃至改变用途,也是区域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水产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至关重要的栖息地没有了,许多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江河滩涂沙地是河流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充分的自然属性和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只能是生态修复的范式标本,而绝不能成为修复对象。如果硬要修复,便是“借生态保护修复之名行开发之实“,不但没有减少存量生态系统退化区域,还构成新的生态破坏,”假“生态修复多了,”真“生态修复就会不堪重负,永无终结。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制定《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保护规定》,严格保护漓江洲岛、滩涂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反映了人们对江河滩涂沙地的科学认识和保护心愿,值得高度称赞。而江西丰城市以修复江河岸线之名行江河滩涂沙地开发利用之实的做法,完全不可取。

又如曾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求整改的江苏连云港市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内岸线修复项目,通过抛填块石、吸沙吹填等方式围海造堤,使海岸线向海一侧推进60至100米,占用海洋公园滨海湿地约143.6公顷,破坏了原有自然泥质滩涂生态系统。该项目是当地依托海州湾良好生态景观资源,打造滨海湿地、人工沙滩、绿色廊道、生态绿岛等海滨旅游资源的“蓝色海湾项目”的一部分,有关保护组织认为其名义上是“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则是以牺牲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为代价的开发建设,不仅占用了小青脚鹬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项目建成运营也对鸟类栖息、觅食有直接影响。

生态修复得益于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谁修复、谁受益”市场机制鼓励以及财政资金支持,已经高度产业化,各地积极性都很高,相反进行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受到各种严格限制,鉴此一些地方打擦边球将生态修复泛化到自然空间谋取更多经济利益,完全可以理解。但无论保护自然生态还是修复退化生态,都是为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特别是自然生态已经高度稀缺,要求我们必须有高度的生态自觉,谨守“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的定位,瞄准生态修复靶向,修复真正需要修复也可以修复的区域,而绝不能泛化到为生态修复提供参照的自然区域。即是如此,也要甄别修复区域内那些经历时间岁月已经或正在自然恢复的片区,尽可能予以保留而不要完全推到重来,因为自然恢复的高质量是人工修复难以企及的。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