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明
厚植生态情怀 增进和谐共生
陶思明专业号 | 2025-7-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哲学命题,更是社会生活写照,从历史中走来,也在现实中发扬光大,以高尚的心境、科学的情趣和敞亮的胸怀呵护自然,维系各种生命现象、生态系统生机勃勃的样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这种真心爱护自然、关照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情怀,正以多样化生动实践徐徐展开,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令人感动。

如据《光明日报》报道,今年6月某日,领地覆盖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村的野生大熊猫“喜悦”,来到了村民九香家的瓦房沟老屋,一边大摇大摆挠着痒痒,一边无所畏惧撞倒长条板凳,继而径直来到蜂场,靠着蜂箱蹲坐下来。九香显然理解了“喜悦”的想法,“赶紧开蜂箱,管它吃饱!”遂割下蜜团放在“喜悦”面前,“喜悦”熟练地接住蜜团大快朵颐吃起来。九香还提前掰了些竹笋摆在路上,让它回家时少走“弯路”,而“喜悦”吃完后也顺遂“笋路”而去……“喜悦”从山野来到人家,如此不慌不忙,又心满意足地离开,多么和谐的场景!

然而过往,一些地方视进村串门的大熊猫为需要观察救护的“问题”熊猫或保护事故,一方面向上报告,一方面轮流蹲守怕其脱离视线,甚至拦截去路不让其回到山野,积极协助相关单位前来捕获运走,导致大熊猫一次正常的人间走访,就可能失去自由和野生。而这个例子中,九香把“喜悦”来到家里看作自然与人的正常互动,没有惊慌呵斥,也不认为需要什么观察救护,反而当作“贵客”以礼相待,叮嘱家人“尽它折腾,别跟它计较”,并投其所好以蜂蜜招待,为了熊猫返回时少走弯路,还以新鲜竹笋引路送行。这是多么和谐的情景,相信这满满的生态情怀在三官庙村是有传统的,是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最为珍贵的资产。

又据相关报道,近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旁的一处瓜田成为刺猬的“自助餐厅”。高温天气导致沙漠生境里的刺猬嗅到汁水又多又甜的西瓜,便前往大吃大喝起来,瓜田主人顾及刺猬在骄阳似火的沙漠里没吃的没喝的,大方的说:“这块地本来就是沙漠里开垦出来的,小动物们吃就吃吧,反正在人家地盘上。”宁夏中卫一葡萄园主人说开发高盐碱土地种植葡萄,环境好转后鸟儿越来越多,在葡萄园啄食的麻雀多到占了喜鹊窝,不过现在葡萄多了,“麻雀吃一点也没事”。还有浙江遂昌县关川村,12月气温变冷山上食物不足时野猴群下山,旁若无人吃地里的蔬菜,村民却只围观不惊扰、不驱赶;安徽颍上县沿街5000多棵柿子树,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树梢,人们只看不摘,一心要留给迁徙的鸟儿们当“过冬粮”等。

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乐章,既是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弘扬,也是现代社会的适应创新。人、物一理,把自然对象物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满怀同理心和感激之情,特别注意到太多“在人家的地盘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更当以宽广的胸怀、人性的光辉,照顾到“人家”的需要、照亮“人家”的前程。当然,这几例涉及的都是性情温和、人们喜爱或不利影响较小的野生动物,与其它野生动物是不是就必然冲突不能和谐呢,也不见得。

以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野猪为例,目前国家有计划捕猎以减少种群数量保护农作物。捕猎当然谈不上和谐,但把防范野猪为害挺在前面,以及何时捕猎、在哪里捕猎,则饱含着和谐共生的追求。如在田间作案现场或轰赶驱离,或猎捕恐吓,时间长了形成条件反射,想必就能起到警示野猪、建立边界的作用。不过现在一些猎捕并不是在作案现场,而是专门队伍在野猪不作案季节漫山遍野寻找,大有滥杀无辜、抄家灭族的架势,极易放大不和谐。理论上健全食物链可以控制野猪数量,可是野猪较多的地方已经很少有大型食肉动物,人们也怕引入食肉动物出现新问题,未来还得以减轻农作物损害为目的统筹野猪问题,积极探寻既能大面上降低野猪危害,又能充分体现生态情怀、反映与自然和谐共生意涵的做法。

人类生存的根基在自然,无一日不享受自然的恩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自然拥有足够涌流展现空间、宽敞富庶家园、畅通无阻坦途和前景可预测的根本需要,这决定了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关注自然美,维系保护恢复强化自然美。人与自然的格局,使和谐共生也具有多样化特征,间接的如人居区域与自然保护区等,呈现割据式和谐;同体的如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生产区域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二者难分难舍;近距离和谐,如村落城区也有自然因素,其中野生动物有些人们喜欢,有些具攻击性或样貌令人害怕,可它们偶尔进入人的视野并非为了冲突而来,只要不主动招惹、尽可能躲避,同样能和谐。由此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形式、程度,可以说多种多样、相互补强,关键在于我们有足够深厚的、浓烈的生态情怀和积极的实践,如此人与自然许多冲突就会自然平息。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