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喜事,是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一时间重现河流的模样。通水之时,沿河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扶老携幼纷纷赶到河堤上看水,年长的边看水边回忆起年少时常在河边玩耍游泳的情景,说那时候河里总是有水,夏天河水还很大,年轻的述说着从小到大没有见过河水的遗憾,“河”的概念在人们生活中消失了,很多河道都变成了耕地,如今终于看到真实的河流而感到惊奇,也很亲切,家乡环境似乎一下子变美了许多。此情此景,人们对母亲河告别断流复归于河喜形于色,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人们爱自然的真情流露,也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心愿的深情告白。
西辽河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通辽两市地界,流域面积13.83万平方公里,支流众多,干流河长400多公里,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发端之时,在最适合生存发展地域选择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西辽河作为古文明诞生地,说明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宜居性,应是水草丰美之地。当然,大背景是北方半干旱区域,降水模式所限河流水量不能和大江大河比,历史上也许间或有季节性断流现象,但像最近二十多年干流这样持续断流应属异常。如今虽经人为调度又暂时复归于河,然而能否把与断流有关的人为影响降至最低,从根本上恢复河流自然本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从媒体报道看,有关方面给出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受降雨减少和流域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等因素影响,西辽河流域出现了干流常年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等严重生态问题,简而言之,水少用多河里没水了。但从降水量上看,有关资料显示赤峰市多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通辽市年降水量变化在305—485毫米之间,这自然不能和南方湿润地区比,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各有其特点,北方旱作农业和草原畜牧业正是由此而来,赤峰市敖汉旗是世界小米起源地,有8000年的谷子种植历史,今天仍在继续着这一产业。不可否认降水量年际有变化,河流汇聚流域来水对变化敏感,可是要说降水量减少到足以影响西辽河长期断流的地步,显然缺乏充分依据。
通常,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背景,降水量多以常数表示,说明降水量尽管年际有变化,但拉长时间看还是相对稳定性,如中国水资源公报里,就有2023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的表述。具体到西辽河流域,赤峰、通辽两市这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湖泊湿地得以恢复,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向好等,都离不开稳定的降水量的支撑。如果以数据为证,松辽水资源公报显示,西辽河水资源总量2013年为63.51亿立方米,2023年为62.62亿立方米,前后对比至少近10年来降水量并无明显减少,甚至通辽市2023年平均年降水量408.1毫米,较常年同期多27.2毫米。分析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实事求是认识降水量变化和西辽河断流的关系,科学评价其影响。
而西辽河流域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消耗加大,确实是很突出的问题。内蒙古以草原畜牧业著称,同时也是粮食主产区,2023年以总产820亿斤排全国产粮大省第六位。通辽市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产粮189亿斤,加上赤峰市的130亿斤,两市合计319亿斤,占内蒙古全区粮食产量的38.9%,且主打作物是需水量较大的玉米。据松辽水资源公报,西辽河流域2023年总用水量61.81亿立方米,占多年水资源总量的98.71%,其中农田灌溉用水51.02亿立方米,占82.54%,人工生态环境补水1.01亿立方米,占1.63%。如果说10年前的2013年,西辽河水资源总量63.51亿立方米,减去总用水量44.79亿立方米,尚有18.72亿立方米的结余,其时西辽河干流也是断流的话,那么10年后的2023年总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相比,称得上是吃干榨尽、滴水不留,断流也只能是更加彻底了。
另外,赤峰、通辽两地众多水库的拦蓄效应,虽然各方面不曾提起过,但其对西辽河干流长期断流的巨大贡献绝不能低估了。通辽市有大中小型水库121座,赤峰市有各型水库84座,两市合计200多座,绝大部分都在西辽河流域,虽然总设计库容不详,但从西辽河南源老哈河上游红山水库25.6亿立方米的设计库容量,可窥见一众水库的蓄储水能力,相比降水可以形成的径流量,绝对大出很多倍。水库这一严重过剩的设施性“产能”,全面发挥其功能势必严重威胁河流的主体性,所有来水不够水库瓜分的,结果便是河流没有水可流,或是星星点点微弱有水,不连同也流动不起来。
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和科尔沁沙地等疏松土质,十分有利于降雨就地入渗,有效径流少,这使水库群多年都处在僧多粥少的状态。据1956~1979年资料统计,西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只有27.2亿立方米,仅占辽河年径流量126亿立方米的21.6%。又以松辽水资源公报里2023年西辽河总水量中地表水20.65亿立方米计算,全部蓄起来平均每个水库也只有1032万立方米,实在是库多水少,众多水库节节拦蓄,导致河流径流量由大到小再到无,从量变到质变,常年深度断流也就有了必然性。
河流原本像人体血脉一样,是大地上最活跃、最富功能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昼夜不息源源不断汇流、输送着于生命而言最宝贵、最新鲜的淡水资源。河流是生命共同体,更慷慨无私地养育着人类社会和生物多样性大世界,如果作比较的话,河流应该是陆地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是真正的生命之河、经济之河、生态之河,理应得到很好保护,维系其自然有水和连通性等水文特征,无论怎样开发利用都不应伤其根本,确保河是河。
西辽河从辉煌的古文明发源地,到当代断流数十年,其间变化犹如沧海桑田,表明人虽然总体上还难以违拗自然,但在局部已可完全控制自然流程、改变自然原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相对于自然越是强大的时候,越是要小心谨慎,一如生态文明理念所倡导的。我们常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必须有自然的一面,建设人民的幸福河流,得首先保护河流本身是幸福的,人类的幸福生活和自然万物的幸福美好具有高度一致性,两方面的幸福是统一体,岂可把自然河流搞没了,尚且西辽河还是古文明之河,蕴含着永恒的价值。
西辽河是光辉的,也是万幸的,断流20多年比起其悠久历史来,一时蒙羞算不了什么,人类终归会痛定思痛弥补过失,如今西辽河承蒙人文关照,终于一扫断流阴霾而重见光明,阶段性复归于河,干流全线有了欢快的流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胜利。不过,现在是有计划调度水库水保障河流有水,完全是运河的运作方式,原本就有的自然河流似乎成了人恩赐的产物。即是说,西辽河“河”与“不河”仍然不能基于自然,人还牢牢把控着决定权,而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竞争性利用将是长期的,意味着西辽河能否真正恢复成一条自然河流,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是河流拥有人类,而非人类拥有河流,我们不怨天,重点要忧人。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为河流节约更多水,国家已有明确的政策措施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在恢复多维度连通性这一自然河流最根本特征上做出努力,自然河流不同于运河,唯有以自然模式自立自强,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拦河水库直接影响河流连通性,不过西辽河多数水库早已不蓄水,通辽市70多座中小型水库干涸,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莫力庙水库已干枯20多年,赤峰市红山水库实际蓄水量按中位数只有设计库容的1%左右。而当地取用水上,地表水相比地下水早已退居次要,这为水库还水于河,恢复上河流下游游、干支流及与两岸、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性,切实改善河流断流状况乃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减少水库蓄水高出降水量四五倍的无效蒸发增加可用水量等,提供了契机。
据此,建议对西辽河流域水库进行经济效用和生态代价甄别,先期将那些供水上无关紧要甚至干涸废弃的水库予以全面拆除,以最大可能恢复河流的自然连通性,和绿色发展节约用水一起,共同为全面复兴西辽河创造必要条件。如果不是这样,继续以200多座水库常年拦在河上,有多少径流也不够拦蓄的,不一定都产生经济效益,可每一个在河水减量化、河流破碎化直至断流上,都发挥着作用。忽略这些重大制约因素不予积极消解,仅靠人工调水补水解决西辽河断流问题,代价大还难能充分而长久,也有失自然河流风范。
